我的第一顆固態硬碟是約2年前入手,是創見(Transcend)的2.5吋IDE SSD,容量是32GB,裝在IBM Thinkpad X32上,雖然讀取僅有70MB/s,寫入僅有30MB/s,但整體上表現出不同於傳統2.5吋硬碟的驚豔效能。今天則入手了人生第2顆固態硬碟, Intel 520 Series SSD。
Intel 520 Series SSD,這是Intel新系列的固態硬碟,在分級上屬於效能級至高階消費市場,官方數據上有著連續讀取550 MB/s,連續寫入500 MB/s的優秀效能。控制器使用 SandForce 控制器,支援 SATA 6Gbps 介面(SATA III)及 INTEL 25nm 製程 NAND Flash MLC顆粒,有 60GB 、 120GB 、 180GB 、 240GB 與 480GB 容量,產品5 年保固服務。
硬碟裝上去後,花了不到12分鐘的時間把Windows 7安裝完成,接著把應用軟體裝好後,首先用Windows 7內的效能測試做測試,結果在硬碟部分得到了7.9的最高分。接下來忍不住就下載了測試軟體Crystaldiskmark來做測試,Intel 520 Series SSD 120GB在循序讀取484.8 ~ 467.2 MB/s、循序寫入則是186.9 ~ 185.3 MB/s,4KB隨機讀寫是29.98 ~ 29.49 MB/s讀取、117.0 ~ 92.53 MB/s寫入,多執行緒4KB隨機效能部分讀取為142.2 ~ 136.3 MB/s,寫入為183.2 ~ 182.8 MB/s。
硬碟檔案的讀寫方式分成兩種,循序讀寫和隨機讀寫。
循序讀寫就是讀/寫檔案是,就是固定先寫第1個位置, 再寫第2個位置,一個一個接著一個位置讀/寫,直到檔案讀/寫完,即讀寫一個檔案時,只能從頭開始,一步步地向下來讀取資料。
隨機讀寫則是隨時去讀/寫任一個位置,在讀寫檔案時,可以任意跳躍到檔案的任何一個位置來進行讀寫存取的動作。
一般用來安裝作業系統的系統硬碟,在開機時需要讀取開啟作業系統內龐雜的資料,包括驅動程式及常註程式等,大多屬於隨機讀寫的行為,因此系統硬碟在選擇時應注重的是隨機讀寫的能力,而不是循序讀寫的數據(那是資料硬碟需要注重的)。由此,這顆硬碟對於系統硬碟的工作,是有非常強大的能力去勝任的。
Crystaldiskmark測試
測試的結果與官方數據有著不小的差距,實際使用上卻仍有著相當驚人的體驗,以工作上最常使用的ESRI軟體Arc GIS為例,過去光開啟軟體就得等上30秒至1分鐘,在換上INTEL 520 SSD後,開啟的時間縮短至10秒左右。而開啟36張農林航測所新版25 cm的數位航照(TIFF檔),約30 GB,亦僅花了10秒左右的時間就開啟了,效能非常的強大,實際使用上非常的順暢,搭配ArcGIS 10的Basemap、hardware acceleration、Cache等功能,更是如虎添翼。
Intel@ SSD Optimizer利用Trim的功能來最佳化SSD的狀態,保持SSD在最佳效能,及延長SSD的使用壽命,Intel@ SSD Optimizer設有排程的功能,可以自動進行最佳化的動作。
Intel@ SSD Optimizer排程
軔體更新
全面診斷掃描
Secure Erase
下面是我的系統資訊
<完>
延伸閱讀:
1.雙引擎的優雅‧KHS T20協力車
2.Giant 環台10周年紀念車‧大黃蜂Evolution
3.馬拉松襪‧titan 功能慢跑襪(titan JOGGING SOCKS)
4.Windows7 無線分享‧Connectify
5.Windows7 遠端桌面檔案傳輸
6.usb3.0外接硬碟‧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Desk 3TB 效能測試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在網誌看完後,希望可以留個言,和我交流,
發表意見的身份可以選OPEN ID或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