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oks,在台灣名氣沒有A牌N牌名聲響亮,但在國外則是響噹噹,2011的IRONMAN Kona TOP 15 MAN 中有3個人穿雙Brooks Racer進行跑步。Brooks發表了一系列以極簡為概念所設計的慢跑鞋款PureProjet系列,Brooks替PureProject這系列的廣告詞,Feel More With Less,PureProject系列,有PureConnect(輕量避震,204 g)、PureFlow(避震型,Man 247 g,Women 213 g)及PureCadence(支撐型,269 g),還有越野專用的PureGrit(252 g),今年又多了PureDrift超輕量鞋款(輕量避震,158g)
赤足風潮已經流行好一陣子,各家廠商也都推出自家的仿赤足的鞋子,赤足觀念發展至現在,除了仿足形、Low Top Spring、避震低之外,Zero Drop的設計逐漸成為主流,借由Zero Dorp設計使跑者穿鞋時中足到姆指球的高低落差一樣,平的,以提供自然的跑步體驗,Runner's World 中指出這類以Zero Drop概念設計鞋子越來越多了,這點我在年初時翻譯Runner's World 2012 Review‧跑步的趨勢中有提到。
我現在腳上穿的這雙Brooks PureFlow就是雙Low Drop的鞋子。若是將鞋墊拿掉,變成Zero Drop的鞋子。
Runner's World上寫著HEEL HEIGHT(足跟高) 28.7 mm,FOREFOOT HEIGHT(前足高)24.8 mm = HEEL-TOE DROP 3.9 mm,3.9 mm,Drop和Tempo 4W的10遠比我之前穿的鞋都來的更少。
Zero Drop鞋(或Low Drop鞋)和赤足鞋款在Toe Spring與設計上不同,Zero Drop的鞋子還是會有著較多的避震與科技,Brooks Pure Flow鞋底設計,希望透過把腳指頭的功能區分開(Dual Toe Flex),讓腳指頭的功能恢復,Brooks BioMoGo加上Brooks DNA一體成型的中底(Inject Midsole),加上鞋底一塊塊黑色的 Omega Grooves 避震設計強化前掌曲折的靈活度與避震性讓前足有更大的空間,增加穩定性及讓足部離開地面的瞬間(Toe-Off)更加有效率。
Brooks DNA
Brooks PureFlow鞋底
Removeable Sockline,可以將鞋墊拿掉,就會讓Drop再減4 mm變成Zero Drop的鞋子,這些設計讓腳部盡量的貼近地面的感覺,除此,這雙鞋還有NAV BAND固定腳背及支持腳跟的Ideal Hell,還有那厚厚的感覺像泡綿的鞋底,這麼多科技在上面,鞋子的設計上似乎沒有Less,Feel的不夠More,讓它不是雙極簡鞋或赤足鞋,有鞋測指出,這雙鞋對於極簡鞋或赤足鞋有較強需求的跑者來說,太多了,不過定位可以用來做為從高避震鞋轉換到極簡鞋中轉換期使用。
穿著的感覺,在楦頭的部份這雙Pure Flow是屬於D楦,加上那NavBand,剛開始覺得鞋子很緊,尤期是我搭配titan的多功能運動襪更覺得腳的兩側貼著鞋子,不是很舒服,後來換成輕系列-功能慢跑襪,就合腳的多了,加上鞋子在又跑了一陣子,可能寬了點因此就適應了,這時可以發現鞋子整體及腳跟包覆性很不錯,跑起來也很舒適不會悶熱。
足跟處包覆
Nav Band,它像條有點鬆的鬆緊帶,從腳背外側跨過腳背至足弓內側,維持足部中段的包覆性,我原以為那是好看的東西,功能並不存在(或不明顯到有感覺),但穿上第一次跑步時,依照穿Adidas Tempo的習慣把鞋帶繫緊,結果居然前腳掌在跑一陣子後有血液不循環,麻掉的感覺,阿!腳痲掉是要怎麼跑?(廣告詞,笑一下嘛!),我後來調整鞋帶,綁鬆點後腳就不麻了,腳部也沒有鞋帶沒綁緊鞋子亂晃的感覺,Nav Band真的是有固定足部的作用,所以鞋帶不需綁得太緊。
鞋子背面,可以看到NavBand
至於跑起來的感覺呢?「膝關節之步態運動分析」這篇文章中提到跑步歷程各重要階段動作可以分為6階段,然後一個步態又可分為站立期(Stance phase)和擺盪期(Swing phase),站立期為右腳接觸地面到離開地面的期間,亦即 Heel strike 至 Toe off 這段時期;擺盪期為 Toe off 至下一次 Heel strike 的期間,走路時通常是腳跟先著地(Heel Strike),跑步則為前足先著地(Fore foot Strike)。
而實際在跑步的時後,Pureflow使跑步過程中在擺蕩期時的時間更加長了一點,這改變在有坡度的情況下比較明顯,上坡時前腳掌著地後腳跟還沒踩到的那瞬間,另外一隻腳已經跨出去,兩步之間的時間縮短,而下坡時,每一步跨出到落下的時間變長,有加大了步幅的感覺,但其實只是腳擺盪過程的時間增加了而已。
我有80kg,是屬於高足弓,內旋有些不足的跑者,穿這雙鞋時落地的感覺是落地路感稍偏軟舒適的,沒有很明顯回彈的感覺,穩定性不錯,踩到路縫或小坑時,沒有足部不穩外翻的感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足底中足外側那塊橘色的設計,應該是要防止腳掌著地外翻,一開始很不習慣,都會有踩到它的感覺,但一陣子後應該是習慣,跑步時也多是前腳掌著地,不會去踩到它。
跑步時足部內旋的樣子
耐磨性,買鞋子到現在大約半年,我的跑量沒有很大,每個月應該都在100 km左右,且有3雙鞋看心情替換著穿,鞋底目前看起來前腳掌姆指球下方有輕微磨損,後跟外側則沒有明顯的痕跡,照這情況持續累積跑量,我想這雙鞋應該可以穿到一年以上吧!
近來參加的比賽較少,穿這雙PureFlow完成1場42公里高雄馬拉松,2場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分別是台南古都馬拉松及高醫的泰瑞法克斯國際慈善路跑,跑半程馬拉松穿這雙鞋子是完全沒有問題,很輕鬆舒服的跑完;但是全程馬拉松時在30公里前因鞋子太合腳加上我又穿厚襪,足部腫脹造成腳部被鞋子擠壓,有疼痛的感覺,但也是順利完賽,一顆水泡也沒有。
2013高雄馬拉松
2013台南古都半馬
高醫泰瑞法克斯國際慈善路跑
順便看看我的其它鞋的規格,有興趣也可以在Runner's World上查到這些訊息。
Adidas Tempo 2E應該是我最長命的練習鞋,不過也是最便宜的,Outlet買零碼,1100元就到手了,耐磨又好穿,尤其是跟adidas的另外一雙Ace比,耐磨一百倍。
Adidas Tempo 2E:
Weight: 309 g
Profile (Heel): 33.7 mm
Profile (Forefoot): 23.1 mm
Drop from heel to forefoot: 10.6 mm
Adidas Tempo 2E
K-Swiss Blade Light,本來的定位是比賽鞋,不過重量比起Pureflow還重呢,這下我就傷腦筋了,這雙鞋底的設計很特別,整個鞋底是一整塊,靠著不同的紋路給與不同的部位支撐,不過腳底散熱不太好,跑太快腳有要燒起來的感覺。
K-Swiss Blade Light
Weight: 278 g
Profile (Heel): 32.6 mm
Profile (Forefoot): 23.4 mm
Drop from heel to forefoot: 9.1 mm
K-Swiss Blade Light
Nike Free Run+ 3不是我的鞋,Nike Free系列算是很早就打出赤足名號的鞋子,標榜著「宛如赤足馳騁自如」的口號,不過它的Drop居然是10.4 mm,這倒是與Low Top Spring,Drop Zero的趨勢不太一樣的赤足體驗。新的Nike Free 3 V5則有改為 4 mm,足跟為17 mm,而前足為13 mm。
Nike Free Run+ 3
Weight: 8.4 oz
Profile (Heel): 28.4 mm
Profile (Forefoot): 18.0 mm
Drop from heel to forefoot: 10.4 mm
還有最近廣告打的很大的Puma Mobium Elite,外觀蠻好看的,廣告大到我都想去買雙來試試,不過腳上太多鞋子了,得等到鞋子都跑到退休以後再下手,目前先觀察。它的Drop也有9.4 mm。
Puma Mobium Elite
Profile (Heel): 32.3 mm
Profile (Forefoot): 22.9 mm
Drop from heel to forefoot: 9.4 mm
<完>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在網誌看完後,希望可以留個言,和我交流,
發表意見的身份可以選OPEN ID或匿名。